2024 年 12 月 27 日,中国人民银行(以下简称 “央行”)对外发布了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24)》(以下简称 “报告”),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,并对未来金融发展方向做出展望。
一、回顾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及启示
2023 年 3 月,欧美爆发了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规模最大、范围最广的银行业风险事件,致使市场信心遭受严重冲击,部分银行股价暴跌,金融体系剧烈动荡。
报告在 “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启示” 专题中总结指出,此次风险事件暴露出商业银行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、业务模式风险高、未受保存款金额大、存款流失速度快等诸多潜在风险因素,给银行业风险防控带来了全新挑战。
基于此,我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,以强化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,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,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:
(一)资产端关注要点
重点关注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。监管部门需强化对市场风险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监管力度,防止银行在不同账簿间随意摆布资产,杜绝寻求监管套利的行为;同时,要密切留意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业务,特别是那些配置比例明显异于同业的机构,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管控。
(二)负债端关注要点
聚焦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相关问题。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数字时代下的银行流动性监管框架,可考虑通过高频采集数据、引入新的流动性压力指标等方式,作为日常监测的补充手段,并且要加强开展监管部门流动性压力测试工作。
(三)风险处置要求
强调要丰富风险处置工具,且处置行动务必做到 “迅速且强力”。在当前金融科技化以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,金融风险的传染速度极快、情况复杂且具有不断自我强化的特性。本轮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充分表明,金融管理部门在应对重大金融风险时,态度越明确、行动越迅速,所付出的处置成本就越小。因此,我国需持续完善金融风险快速应对机制,避免因贻误处置时机而导致金融风险外溢。
二、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关情况
报告指出,我国有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。当前,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(TLAC)达标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。下一步,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,在现有银行债务工具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创新,借鉴国际同业经验,以最小成本稳步推进这五家系统重要性银行 TLAC 如期达标。
三、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情况
报告公布了最新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。2023 年末,央行针对 3936 家银行机构开展了央行金融机构评级(以下简称 “央行评级”),这些参评银行包含 24 家主要银行以及 3912 家中小银行。
从整体评级结果来看,我国银行机构经营状况较为稳健,风险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之内。央行评级按照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 11 个级别,依次为 1 至 10 级和 D 级,其中 D 级代表机构已倒闭、被接管或者撤销。“绿区”(1 至 5 级)与 “黄区”(6 至 7 级)内的机构可认定处于安全边界内;“红区”(8 至 D 级)则意味着机构面临较高风险。
具体评级数据方面,评级结果处于 1 至 7 级的银行共有 3579 家,其资产占全部参评银行总资产的比例高达 98.22%。其中,评级处于 “绿区” 的银行有 1979 家,资产规模达到 371.88 万亿元,占比为 93.88%;“黄区” 银行有 1600 家,资产规模为 17.19 万亿元,占比 4.34%;“红区” 银行有 357 家,资产规模为 7.05 万亿元,占比 1.78%。
分机构类型来看,大型银行的评级结果相对较好,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存在一定风险。在 24 家主要银行中,评级结果为 1 至 5 级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全部参评银行的 73.78%,堪称金融体系稳定的 “压舱石”。而农合机构(涵盖农村商业银行、农村合作银行、农村信用社)以及村镇银行在 “红区” 银行数量中所占比重较高,不过其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比例尚不足 1%。
从区域角度分析,绝大多数省份的存量风险已经得到有效压降,区域金融生态正持续优化。像湖北、浙江、西藏、上海、山东、青海、江西、江苏、福建这 9 个省区市辖区内已不存在 “红区” 银行,另有 14 个省区市辖区内的 “红区” 银行数量维持在个位数水平。
四、未来金融系统发展展望
展望未来,报告明确指出,我国经济基础稳固、优势众多、韧性强劲、潜能巨大,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并未改变。金融系统将致力于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,实施更为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,具体举措如下:
(一)货币政策实施
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确保流动性保持充裕状态,促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以及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互匹配,同时增强外汇市场韧性,稳定市场预期,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
(二)重点领域支持
更好地支持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全力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这 “五篇大文章”。
(三)保障体系健全
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,强化风险源头防控以及监测预警工作,力求实现风险的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暴露、早处置;构建权责一致、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,打造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处置成本分担机制。
(四)基金积累与职能强化
持续扩大存款保险基金及其他行业保障基金、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资金积累,充分发挥行业保障基金市场化、法治化处置平台的作用,进一步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风险处置职能。
(五)重点领域风险防范
稳妥且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,继续扎实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,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,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,坚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总之,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24)》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,指明了未来金融工作的方向与重点。